体制内监督的实践困境:论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现实挑战
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其健康运行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大局。纪检监察工作在国企中扮演着“守门人”的关键角色,承担着维护国有资产安全、规范权力运行、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使命。然而,在实际工作中,国企纪检监察机构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,这些困难不仅制约监督效能的充分发挥,更影响着国企改革发展的进程。
同级监督的实践困境尤为突出。国企纪检监察机构作为企业内设部门,在人事任免、经费保障等方面受制于同级党委和管理层,这种组织依附关系导致“下级监督上级”“同级监督同级”时常常遭遇无形阻力。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对监督工作口头上重视、行动上轻视,甚至存在抵触情绪,使纪检监察干部陷入“顶得住的站不住,站得住的顶不住”的尴尬境地。
专业能力与复杂业务的错位同样不容忽视。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和业务多元化发展,金融衍生品、跨境投资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新兴领域层出不穷。纪检监察干部若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,难以识破隐蔽化的利益输送和新型腐败手段,只能停留在表面检查,无法真正发现深层次问题,导致监督浮于表面。
传统监督方式与新型治理结构的不适应日益显现。部分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仍过度依赖听取汇报、查阅资料等传统方法,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特点把握不足,未能将监督有效嵌入决策、执行、监督各环节,导致事前事中监督缺位,往往只能做事后“消防员”,而未能成为事前“预警器”。
容错与问责的平衡难题同样考验智慧。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既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,又要注意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积极性,保护敢于担当、锐意改革者的工作热情。如何在执纪问责中精准把握政策界限,区分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、改革探索与有规不依,成为实践中难以把握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。
破解这些困境,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寻求突破:推动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,强化上级纪检监察机构对下级的指导与支持;构建专业化监督队伍,引入熟悉现代企业运营、金融、法律等专业人才;创新监督方式,运用大数据、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精准度;细化容错纠错机制,明确政策界限,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。
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任重道远,唯有直面挑战、勇于改革,才能真正发挥监督保障执行、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,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筑牢廉洁防线。这既是对国家利益负责,也是对企业和干部职工的真正爱护。(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商睢分公司 穆昕)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